陳可石:建築設計一定要堅持原創性 珠海大劇院誕生記
發布時間:2017年08月09日 點擊率:
陳可石教授在已經建設完工的珠海大劇院現場
憑海臨風、選址獨特、投資10.8億元、海上大劇院“日月貝”、中國唯一的海上大劇院……這些關于珠海大劇院的“關鍵詞”,當地群衆早已耳熟能詳并引以為傲。2017年元旦,這項人們期盼已久,由陳可石教授主創設計的經典文化工程,經過8年精心打造後迎來首場演出。
前不久,陳可石——這位在國際性大劇院建築設計方案競标中獲得頭獎的著名建築設計師,向記者介紹了珠海大劇院的主創設計過程,闡述了中國建築設計的“原創性”原則及内涵。
大劇院設計國際競标獲頭獎
珠海大劇院由陳可石擔任主創設計師,這是中國目前唯一建在海上的大劇院。
陳可石介紹,珠海大劇院取名“日月貝”,源于2008年的全球建築設計方案競标。當時,珠海市人民政府面向全球征集大劇院建築設計方案,吸引了包括北京國家大劇院設計師保羅•安德魯在内的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士等國30餘名著名設計大師和機構競标。珠海市政府經過反複篩選、論證,并征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最終,陳可石教授主創的“日月貝”方案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并被确定為實施方案。
2008年,獲獎方案渲染圖
珠海大劇院項目選址于香洲灣野狸島上,臨山聽海,與繁華城區一橋之隔。其占地面積5768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59000平方米,投資約10.8億元人民币。大劇院包括大、小兩座劇場,呈日月雙貝造型,又稱“大貝殼”、“小貝殼”,建築物最大高度90米。陳可石提出的“日月貝”方案運用象征主義的設計手法,以珠海盛産的日月貝作為建築設計構思主題,以名畫《維納斯的誕生》為設計靈感。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誕生于貝殼,珠海大劇院塑造了一雙巨型貝殼從海面升起的意象。
“日月貝”:激發設計師創作靈感
在當今中國設計界,絕大多數大型公共建築由外國建築師設計,導緻有的城市标志性建築,業主方指明“一定要外國建築師設計”。這是一種文化的不自信和制度的悲哀。迄今為止,陳可石是第一個在國際大劇院建築設計方案競賽中,力挫群雄中标的中國建築師,其艱難可想而知。但可以預見的是,因中國本土建築師的崛起,珠海大劇院或将成為中國當代少有的原創性經典建築。
2009年9月,珠海市政府發出中标通知書後,馬上邀請陳可石到珠海演講,向市民講述大劇院方案構思全過程。“我在看完珠海大劇院選址之後,一直在想,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海上的大劇院。”陳可石介紹,大劇院的用地是珠海香洲灣野狸島的北面填海填出的一塊土地。“當時,我站在西邊情侶路上看這塊升起于海面的土地,我就在想,隻有什麼樣的形象升出海面最能夠吸引人呢?我首先想到了‘日出東海'。”
陳可石說,他的第一張構思草圖就是“日出東海”。但是後來發現不行,因為大劇院還有一個音樂廳,所以是兩個建築單體,不可能有兩個太陽同時從東海升起,然後又想到了“海上生明月”。他的第二張構思草圖就是“日出東海”加上“海上生明月”。但是,太陽和月亮不會在同一個時間從海面上升起。當時,陳可石在學校的“美學和藝術史高級講座”剛好開課,他講到了藝術大師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美神維納斯站在貝殼上,在海面上升起,于是就聯想到了産于珠江口的“日月貝”。
第二張構思草圖:日出東海”加上“海上生明月”
陳可石的設計靈感來自名畫《維納斯的誕生》
陳可石說,也可能是天意,日月貝完美地诠釋了設計構思的全過程。經過多輪專家評審和公示,“日月貝”最後脫穎而出,赢得一等獎并成為中标方案。中标通知書上形容這個方案表現了“地域性、原創性和藝術性”的結合。評委會認為,方案“以超出想象的設計,完美表達出這座濱海城市的文化格調和浪漫情懷”。唯有原創的設計,才能成就最有恒久價值的建築。 珠海人賦予了它更豐富的文化内涵———珠生于貝,貝生于海,與珠海城市品味一脈相承。
劇院建設經典:工程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陳可石表示,設計伊始,很難讓人相信“日月貝”與大劇院功能、空間和形态的高度吻合,在經曆了無數個模型的推衍之後,“貝”的空間與大劇院和音樂廳的空間才創造出來,這可能是最艱難的一步,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日月貝”這個“形象”。因為黑格爾在《美學》中的觀點——“形象的才是最容易為大衆所接受的”,深深打動并激勵着他。
珠海大劇院的設計也考慮到本地台風、大雨等常見天氣影響,大、小貝殼按照100年的使用年限設計施工,每平方米可承受90千克的風壓,相當于可以抵抗12級的台風。在抗地震方面,抗震烈度為8度,比珠海城市建築的設防烈度還高出1度。
“日月貝”外型薄壁大曲面施工,全部采用最先進的三維建模BIM技術。但弧形的外牆隻能通過分段澆築來實現,而且要通過一次次的精确定位來确保弧度的精确性,這是施工過程中的重大難點,不能疏忽大意。由于“日月貝”選址的特殊性,特意選用鋼化材料構建的外牆面通過定期清潔,可使其克服潮濕侵蝕,保持曆久彌新。
珠海歌劇院内部實景照片
珠海大劇院的大劇場可容納1600人,由前廳、觀衆廳和舞台三部分組成,能充分滿足大型歌舞劇、音樂劇、芭蕾舞劇、話劇、交響樂、大型綜合演出等的需要。小劇場可容納550人,能滿足地方原創表演藝術作品演出,先鋒劇、小劇場話劇、地方劇種、現代舞、小型綜合文藝演出,新聞發布、藝術普及、簽售活動、時裝秀台、企業年會等的需要。同時,大劇院還設計了旅遊觀光和娛樂消費功能區域,兼具休閑旅遊功能。
為給觀衆提供超一流的視聽享受,大劇院采用世界先進聲、光學設計和舞台工藝設計。舞台機械設計選擇與德國昆克國際咨詢有限公司合作,該公司曾參與著名的柏林大劇院、莫斯科大劇院、哥本哈根大劇院等文化設施的專項設計。建築聲學設計方面,選擇的是馬歇爾•戴聲學公司,嚴格按照建築聲學原理來設計施工,“在1600座的大劇院内,可以不使用擴音設備,即使最後一排的觀衆也能聽得清楚。”陳可石強調,唯有如此,才能達到完美的外觀與完美的視聽效果相結合的設計目标。
珠海大劇院的設計在技術上有很多亮點,結合現代聲光電等新技術讓建築美輪美奂。“在一望無際的藍色海面上,‘日月貝’與郁郁蔥蔥的野狸島交相輝映,可以創造出大劇院建築無比的藝術魅力。”陳可石說。
珠海歌劇院夜景照片
從珠海大劇院最初設計方案提出、深化到施工、裝修,曆時8年。根據珠海市人民政府和項目開發方要求,為确保珠海大劇院最終建造效果,作為大劇院建築方案原創方案總設計師的陳可石,對大劇院藝術效果負責,精益求精,保證大劇院最後藝術效果達到方案預期目标。陳可石介紹,珠海大劇院建築方案深化的施工圖設計由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完成。大貝殼總用鋼量約1萬噸,其鋼結構作為仿生建築,構件特點為弧形,所有環向杆件都為彎扭,異型構件的比例達到了80%。“日月貝”的鋼結構截面尺寸小、闆薄,加工精度控制難度更大,若是同等大小的一般鋼結構,兩三個月就可完成,但大、小貝殼的施工用了400多天。
作為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獲碩士學位,之後又就讀于英國愛丁堡大學社科學院獲博士學位的著名設計師,陳可石認為,劇院建築是世界建築界公認的“建築之最難”,每一座大劇院都可以作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築。
重大文化工程:鑄就珠海亮麗“城市名片”
珠海大劇院的設計體現了原創性,這也是陳可石及其團隊堅持不變的設計原則。珠海市相關領導表示,珠海大劇院作為珠海重大文化工程,其建造不僅能提升珠海片區的資源價值、營造珠海市良好的文化氛圍,更是打造了一張珠海獨有的亮麗“城市名片”。
建設中的珠海歌劇院
2016年3月10日,澳門英國商會(BBAM)專門邀請珠海大劇院首席設計師、陳可石講述了珠海大劇院的設計曆程和個中感人故事。澳門英國商會主席亨利布•羅克曼評論說:“大劇院将大大改善珠海的旅遊設施和文化環境,從而增加遊客人數,促進該地區經濟增長。”
著名建築師卡洛斯•馬洛斯認為,珠海大劇院設計項目是非常成功的。他說:“這将是一個珠海的标志性建築,它将對珠海的天際線形成一個視覺的形象。‘日月貝’這一象征意義與珠海非常密切相關,因為這個城市與海洋也有關。”
建築設計原則原創性
陳可石曾在清華大學師從王炜钰教授學習中國傳統古典建築,研究生期間完成了具有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風格的北京大觀園酒店建築設計方案,并獲得一等獎(這個方案後來由北京建築設計院深化完成),之後到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古希臘藝術與建築。在英國留學期間,他遊曆了歐洲大多數名城古迹,這些經曆使他對于設計的傳統與創新有了明确的觀點。
這使得陳可石在成都洛帶古鎮和汶川災後重建著名的成功案例——水磨鎮的設計中獨具特色,特别是在廣東省援藏重點項目——西藏林芝魯朗國際旅遊小鎮的設計中,表達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原創性在今天中國設計界是如此重要,但同時又是如此的不容易。”陳可石坦言,這是他回國10多年對業界的深切感悟。
建築師的成長所代表的,是對我們自己文化傳統和創造力的自信,這種自信不是靠自我标榜能達到的,而要靠實實在在的作品才能讓人信服。正如由陳可石主創設計并于今年竣工的兩個重點項目:珠海大劇院和西藏魯朗國際旅遊小鎮。這兩個工程,都是今年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經典項目,充分表現了中國建築設計師的創造力。陳可石希望,未來中國的标志性建築更多的是由中國建築師自行設計,能夠湧現更多的像珠海大劇院這樣從全球招标方案中勝出的作品。中國大地上的偉大建築,背後傳頌的是中國建築師的故事,中國人的創造力和文化自信。
經典之作讓世界驚歎:中國建築設計師的創造力
珠海大劇院建築設計方案中标之後,最讓人驚歎的是,這個設計方案竟然出自一個中國建築師之手。因為業界早已習慣,大劇院國際競标由歐美建築師壟斷的局面。陳可石學生時代曾獲首屆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一等獎,之後又設計了雲南石林賓館,汶川水磨中學,深圳灣超級總部國際競賽獲獎方案,林芝書畫院等一系列獲獎建築。但是要取得像珠海大劇院這樣的建築設計機會,隻能靠非凡的毅力和創造力。陳可石表示,自己能夠在無數的制約和困境中有所突破,也得益于深圳這座改革開放城市為建築設計師提供了成長的土壤和環境。
陳可石主創的深圳灣超級總部國際競賽獲獎方案
陳可石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工作近10年裡,為深圳和其他城市完成了近200個城市設計和建築設計,包括雲南大理古城、都江堰、成都洛帶古鎮、汶川水磨鎮、中山翠亨村、佛山名鎮、汕頭舊城、貴州下司古鎮、隆裡古鎮、深圳大芬村、甘坑客家小鎮、南頭古鎮,特别是魯朗國際旅遊小鎮,其中包括3個五星級酒店、學校、政府、醫院、演藝中心、攝影博物館、美術館等超過250多個單體建築,全部出自陳可石的構思草圖。魯朗國際旅遊小鎮2016年10月1日試營業,受到中央和粵藏兩地政府的高度贊揚。有關領導和業内人士評價說,這個工程體現了中國設計和中國創造力的崛起。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非常有美感并創造了偉大藝術的民族,比如敦煌壁畫,中國書法和陶瓷,比如北京故宮,隻是因為曾經的戰亂,使近代中國人失去了創造藝術的自信心和機會,我們應該用實踐來說明——我們自己偉大的文化傳統和創造力。”陳可石經常這樣鼓勵自己的研究生,要熱愛中國傳統建築藝術,要有中華文化的自信。(來源:中國旅遊新聞網)
(該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15212443003,我們将第一時間進行删除)